红网时刻新闻1月15日讯(通讯员 龚道沿)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过春节,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烘托春节气氛,合欢庆贺内容、描绘美好图景的风俗之一,富有文化之美。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句诗,揭示了春联的起源与演变。春联,古称桃符。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寸长的桃木做的,每逢春节,在桃木板上写些除祸祈福的吉祥语,挂在大门两旁,用来对付一种叫“年”的怪物。后来,又在精美的桃木板上画上两个捉鬼的神兵,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令其兄弟俩镇守大门左右,不让邪气入内,保佑家人平安。
到了五代,蜀主孟昶开始对桃符进行改革。他叫学士辛寅逊拿来桃木板,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对联,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明代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下旨:公卿土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为落实此事,他于大年初一,微服出巡,当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贴满大街小巷时,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可行至一偏远农家未见春联,便询问何故。主人答:“我是个杀猪佬,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还没找到人写。”朱元璋听后,当即挥毫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叫老人家贴上。自此,贴联之风吹遍大江南北,一直延续至今。
春联分上联、下联、横批三个部分,贴春联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春联在书写上也十分讲究,它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符、语义相关、结构相称、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多以五字、七字盛行,这可能与古诗“五言”“七律”有关,但也有六字、九字和几十个字的。据说古代还有长达百字的巨幅对联,但这种太多字的对联用于春节似乎还是有点不合适。如今,人们都喜欢用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赞许锦绣河山,抒发美好愿望,倡导改革新风,弘扬法治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如:“执法高悬三尺剑,倡廉自有四时春”;“初心不改催战鼓,使命不移启新程”;“清廉处世家风正,踏实做人品德高”;“岁月逢春花遍地,人民有党志登天”;“致富政府处处顺应民意,阳光大道条条彰显党恩”等,不失为巧妙佳联。
春联的种类颇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斗方等。“门心”顾名思义贴在两块大门的中心;“框对”贴在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斗方”多贴在家具、影壁上。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人民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春联的制作工艺也越来越讲究,越来越华美,你瞧,那一副副,金字飞舞,龙凤呈祥;你看,那一联联,鸟语花香,争奇斗艳……真是美不胜收,可谓气氛浓烈,令人回味无穷,记忆犹新。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龚道沿
编辑:胡金贵
本文为清廉常德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