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孔雀河畔风云护,杏坛一生献穹苍 ——百岁老人邹进上的峥嵘岁月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刘骐瑞 编辑:姚晓雅 2025-03-02 10:43:19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3.png

学生看望邹进上。

图片2.png

邹进上讲述“两弹一星”参试经历。

红网时刻新闻常德2月28日讯(通讯员 刘骐瑞)孔雀河静静流淌,散发着动人的光彩。流动的河水宛如岁月的史书,铭刻着无数为祖国繁荣奋斗的热血故事,凝聚着无数为民族复兴奉献的赤诚之心。每每回望那段峥嵘岁月,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邹进上总是眼含热泪。他与战友们曾在罗布泊的荒漠中默默奉献,承担了八次核试验的气象保障任务和核爆后放射性沉降监测预报工作。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为“两弹一星”精神注入了生命的力量。

今天,已是百岁高龄的邹进上老师,依旧以坚定的信念与无私的奉献,谱写着情系学生、不忘初心的动人篇章。“进”,戈壁战风沙,测云观天,隐姓埋名十二载保两弹顺利引爆;“上”,讲台育桃李,七十年如一日,潜心教研,秉持初心七十年为科教奉献一生。作为两弹试验的保障者、我国气象学科的奠基者之一,邹进上教授用他毕生心血见证、参与了共和国的崛起,用他一生诠释了何为矢志报国的奋斗精神。

勤奋刻苦,攻读气象

邹进上家陈设简朴,仿佛记录着“两弹一星”年代黄沙漫漫的岁月。但百岁高龄的邹教授,依旧精神矍铄。“为谋存在,不懂天文,不晓地理,不知气象,庸才也。”当谈及为何结缘气象,他如是说。

邹进上天资聪颖,1947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大学医学院。一次偶然机会,邹进上遇到未来的恩师朱炳海教授。与朱教授交谈中,他联想到幼年所见湘鄂地区洪水成灾、哀鸿遍野之景。尚处求学之时的邹进上自此暗下决心,一定要“晓天文、知地理、懂气象、学科技,富国强兵,令国人扬眉吐气!”

1948年邹进上重新考入中央大学理学院,以第一名的成绩潜心攻读气象学。在那里,他接触学科领域前沿,练就扎实的数理功底,结识涂长望、赵九章、徐灏尔、叶笃正等名师,深受他们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精神的影响。1952年,邹进上从南京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三年升为讲师。从此,邹教授开始了他的教学科研生涯。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我也不知道,一切保密,去吧,”邹进上微笑道。1963年11月,他辞别妻儿,只身前往北京。在那里,邹进上毅然接受国家的任务:完成核试验气象保障,和核爆后放射性沉降监测预报工作。

要知道,完成此项任务,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气象知识,还要克服极为恶劣的天气、地理环境;最危险的是,身体暴露在放射性物质锶-90、铯-137中。一心报国的邹进上没有丝毫犹豫,1964年5月,他穿上戎装,与团队一起踏上前往西北大漠的征途。

原子弹靶场——孔雀河畔,一望无际的戈壁,沙石滚滚,狂风如刀。邹进上的团队就在这里头顶青天、脚踏戈壁,搭帐篷、餐风沙、饮咸水……据邹教授回忆,一个月不洗澡都是常事;坐敞篷车过火焰山时,滚烫的沙石划过脸颊,疼痛非比寻常。面对险恶的环境,邹进上没有一丝怨言。他常笑吟:

隐姓埋名不一般,尽忠报国总安然。

艰辛奋斗西疆地,松柏从来耐岁寒。

气象条件是核试验能否成功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既没有卫星、雷达等现代探测工具,又没有可供参考数值的情况下,想完成气象保障任务,难度无法估量。邹进上的团队每天加班加点,对抗着恶劣的环境,“战斗”在靶场的第一线,精确测量每一个数据,计算天气变化的每一种可能。无常的天气并未消磨掉他们的恒心,反而激发着他们的斗志!

艰难方显勇毅,磨难始得玉成。经过数月的精心观测,他们成功将预报的准确率提升到95%!1964年10月16日,戈壁滩上云开风息,青天毕露,一声巨响响彻天际,蘑菇云腾空而起!由于大气预报准确,邹进上荣获集体一等功,个人三等功。核爆后,他又带领团队对放射性浓度变化及时预报,认真总结、报告。由于工作出色,邹进上两次光荣地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对于周总理每一次专业而具体的询问,他均能准确无误回答。

从38岁到50岁,从北京到罗布泊,邹进上一干就是12载。他亲身参加8次核试验,写出近10万字的科学技术总结。长时间放射性环境的工作给他的身体带来了极大损伤,但邹进上却毫不在意,他满怀豪情作诗道:

戎马生涯十二年,历经艰苦与酸甜。

玉门关外风沙暴,孔雀河旁月色寒。

喜看烟云升瀚海,欢呼导弹上青天。

几番会战征衣湿,高唱军歌奏凯旋。

光阴荏苒,春华秋实,半个世纪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曾经的热血与青春早已沉淀为记忆的年轮,但那些不屈的奋斗与无悔的奉献依然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每当夏夜霜晨,忆及在孔雀河畔的经历,这位百岁老人依然心潮澎湃,难以平静——因为从那一刻起,中国人民真正挺直了腰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传道受业,奉献余热

1975年5月,邹进上荣归故里,重回南京大学气象系,继续从事他钟爱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刻苦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气象、水文、大气物理、国防科学方面,多有建树。邹教授先后出版《高空气候学》《大气物理基础》《中国气候总论》等14种气象学领域的重要学术专著,撰写学术论文近70篇,翻译外文著作20余部,荣获8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成果奖。

邹进上视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他相信科学的进步不单靠个人的努力,而是得益于一代代科研人才的薪火相传。再次走上讲台的邹进上,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未有一丝懈怠。在教学中,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严谨的治学态度。“邹进上讲课概念清楚,分析透彻,深入浅出,听他的课,如沐春风,受益匪浅。”邹进上辛勤耕耘杏坛四十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大气学子,其中有不少成为了著名学者、专家、教授、院士……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在气象科学领域发光发热,默默传递着“两弹一星”精神的火炬。

曾荣获“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的邹进上教授始终积极参与青年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在四十年的教育工作中,邹进上开设了数十场讲座报告,参与策划“永不褪色的党旗”演讲比赛、“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活动等,深情讲述“两弹一星工程”的亲历故事,令青年学生深受鼓舞。

在大学讲坛上培养青年人才的同时,邹进上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也同样关怀备至。他深知,科学教育要从小抓起,培养青少年的兴趣至关重要,利用闲暇时间撰写了近20篇科普作品,将复杂的气象知识化作孩子们易懂的文字。他坚信,未来的科学家就在这些孩子当中,而邹教授就是为他们点亮一盏知识的灯塔。邹进上始终相信,科学和爱国是不可分割的。他不仅是孩子们的知识启蒙者,更是心灵的塑造者。2023年的国庆节,年近百岁的他亲自迎接南京市力学小学的少先队员,并与孩子们亲切交谈,讲述自己在恶劣环境中为国效力的科研经历,用朴素的言辞传递了爱国与科学的精神。那一刻,孩子们在轻松的互动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将一颗颗科学与爱国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明灯。

邹进上教授在气象学领域耕耘,而且文学功底深厚,喜作诗词抒发心中情感,各种格律诗词共创作了1000余首,内容涵盖了家国情怀、人生感悟以及对学生和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被誉为“当代爱国诗人”。邹进上常说:“诗歌是净化心灵的高雅艺术,科学是强国富民的灵丹妙方。”他希望通过诗歌与科学的结合,帮助青年一代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培养高尚的情操与广阔的胸怀。

百岁高龄的邹进上教授依旧保持着高度的热忱,他用一生的热爱与奉献诠释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甘于奉献,不求回报,退而不休——他的一生,既是气象学领域的丰碑,也是教育事业的典范。邹进上教授用朴实而坚定的行动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平凡而伟大的不朽赞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学生跟随他的脚步勇敢前行。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刘骐瑞

编辑:姚晓雅

本文链接:https://qlcd.rednet.cn/nograb/646946/62/1473859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清廉常德首页